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41节 (第4/5页)
在此引申出另一个问题,他们对亲人离世悲痛欲绝,甚至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,到底出于什么原因?或许,除了感情因素、礼法约束以及政治利益的驱动之外,还可以从宗教上寻求解释。 ??时至今日,佛教已成为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教,但事实上,儒家思想,才是真正渗透进中国人骨髓的宗教。 ??儒教(我们姑且把儒家思想定义为宗教的一种)和其他宗教有个最显著的区别,即儒教是一套完全基于现世的教法,没有对死后世界的描述。而其他宗教,例如佛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、印度教、犹太教等均对死后世界(或称为轮回转世)做出了详细解释。 ??假如和大部分有宗教信仰的外国人探讨生死问题,应该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:死亡并非生命之旅的终点,仅是告一段落,死后,很快又会迎来新的开始,而今生的旅伴也只是暂时分别,在未来的生命中,昔日的旅伴很可能会以新的形象重新出现在自己身边。这种认识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,但或多或少会让人们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得更坦然一些。 ??可是,深受儒教熏陶的中国人大多相信生命只有一次,这让中国人对死亡怀有更深的恐惧,以至于到达无法接受的程度,这也是古往今来中国人面对亲人离世时情绪极度夸张的缘由。 ??这么多年,阮籍就在痛苦和沉醉中度过了。他的心境处于极矛盾的状态。一方面,他在政界谨小慎微;另一方面,他又屡次挑战司马氏政权的礼教权威。他惧怕在政治上遭到迫害,却相当不爱惜身体(这和嵇康热衷于养生形成鲜明的反差),仿佛迫切期待着生命的结束。最后,阮籍走到了人生的终点。 ??公元263年12月,也就是邓艾和钟会扫平益州北部的时候,魏帝曹奂第四次下诏请求司马昭担任相国并晋爵晋公。这是最后一次了。尽管所有人都明白,但司马昭还是不能爽快地接受,他得把戏做足。于是,司徒郑冲打算率群臣上《劝进表》恳请司马昭接受册封。不过,郑冲不想亲自写这封表奏,这不是因为他才华不够,早在魏文帝曹丕还是世子时,他就因卓越的文学造诣当选为曹丕幕僚了,正始年间,他还与何晏、荀、曹羲合著过《论语集解》。郑冲想找别人来写《劝进表》,是考虑到奏表意义重大,肩负全天下人的意愿,而像他这样一个司马氏政权的坚定支持者自然很难体现民意。由此,《劝进表》该让什么人来写就显得尤其重要。撰写者必须名重天下,才华卓著,最好还要和司马昭关系不那么亲密。郑冲经过反复思索后,敲定了人选。 ??如果世人看到由阮籍亲自撰写的《劝进表》,那无疑会令司马昭的民意支持率大幅提升。 ??阮籍接到这一任务后继续靠醉酒躲事,甚至一度藏到朋友袁准家里。但事关重大,郑冲不会善罢甘休,他接连派出公差催促。就在最终期限到来的头天深夜,公差追到袁准家,把醉醺醺的阮籍拽下床,命他当场写完。阮籍自知躲不过去,遂挥毫落纸,片刻后,文章写毕。 ??翌日,郑冲和公卿读罢阮籍的文章,大为叹服:“笔锋清壮,真是神来之笔!”随后,司马昭便在《劝进表》的诵读声中,官拜相国,晋爵晋公了。 ??阮籍写的这篇《劝进表》,被后世命名为“为郑冲劝晋王笺”。但实际上,这个标题谬误至极,甚至流传两千年之久。因为这篇上表乃是劝司马昭接受晋公的册封,而非晋王(此事五个月后司马昭才被册封为晋王)。所以准确的命名应该是“为郑冲劝晋公笺”才对。 ??在《劝进表》的最后,阮籍以这样一句话来结尾:“明公(司马昭)的盛德超越齐桓公和晋文公,日后您临沧州祭拜支伯、登箕山祭拜许由,这将是天下盛况啊!”在上古时代,尧曾先后打算把帝位禅让给支伯、许由这两位圣贤,可是,二人拒不接受,最后,尧才将帝位禅让给了舜。 ??后世对这句话很有争论,有人认为阮籍暗藏隐喻,向司马昭提出挑战——看你能不能像支伯和许由一样拒绝帝位。不过也有人不以为然,认为阮籍抬出古代先贤只是此类文体的固定模式,并没什么深意。究竟阮籍在写这句话时的心境如何,永远无从知晓了。 ??阮籍上《劝进表》